牙慧网 牙慧网

当前位置:首页> 排行 > 口腔

牙齿松动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呢?2025医生提醒:牙周炎、糖尿病是信号,早查这5处!

吃饭时突然感觉牙齿像“摇摇欲坠的树叶”,咬口苹果都得小心翼翼;照镜子时发现牙龈红肿,轻轻一碰还会出血……不少人遇到牙齿松动的情况,总以为是“年纪大了牙就该松”,却不知道这背后可能藏着身体多个部位的“健康隐患”。牙齿松动到底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呢?2025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全新临床数据显示,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,牙齿松动发生率高达42.7%,其中80%的病例与牙周组织病变直接相关,而剩下的20%则可能关联内分泌系统、骨骼健康甚至全身营养状况。牙齿就像大树,牙根周围的牙周组织、牙槽骨是“土壤”,全身健康是“气候环境”,任何一环出问题,都会让牙齿“站不稳”。今天我们就请口腔科医生拆解:牙齿松动不是小事,它可能是这5个身体部位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,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让牙齿重新“扎根”稳固。

牙齿松动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呢?医生:这5个身体部位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别忽视

特别多人把牙齿松动简单归咎于“牙坏了”,其实它更像身体的“晴雨表”,多个部位的异常都可能通过牙齿“报警”。口腔科医生提醒:出现牙齿松动,先别慌着拔牙,先排查这5个身体部位是否出了问题——

信号1:牙周组织(牙齿的“土壤”):80%的松动源于这里的“水土流失”

信号1:牙周组织(牙齿的“土壤”):80%的松动源于这里的“水土流失”

“就像大树的根系周围土壤被掏空,树会倾倒,牙齿的‘土壤’——牙周组织一旦被破坏,牙齿自然会松动。”北京某三等甲医院口腔科李医生解释,牙周组织包括牙龈、牙周膜、牙槽骨,其中牙槽骨的吸收是牙齿松动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
更常见的问题是牙周炎。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,会引发牙龈发炎(牙龈炎),若不及时处理,炎症会向深层扩散,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。就像55岁的张阿姨,十年前就有牙龈出血,但没在意,今年发现下排门牙松动明显,拍片显示牙槽骨已吸收1/3,“这时牙齿就像失去支撑的‘独木桥’,稍微受力就会晃动。”李医生说,临床数据显示,80%的牙齿松动直接由牙周炎导致,而我国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仅为9.1%,特别多人直到牙齿松动才想起就医,错过了至佳治疗时机。

还有一种少见但危险的情况是牙周变性,多发生在20 - 30岁的年轻人中。由于牙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,牙周纤维断裂、牙槽骨快速吸收,会导致多颗牙齿同时松动、移位,“曾有个28岁患者,半年内上排牙齿逐渐外凸,检查发现是牙周变性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全口牙齿丧失。”这种情况需通过牙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,阻止病情进展。

信号2:内分泌系统(血糖“失控”):糖尿病患者的牙齿比常人松得更快

信号2:内分泌系统(血糖“失控”):糖尿病患者的牙齿比常人松得更快

“牙齿松动可能是糖尿病的‘隐形并发症’。”内分泌科王医生提醒,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偏高,会导致血管病变,影响牙龈和牙周组织的血供应,降低局部抵抗力,使牙菌斑更容易“兴风作浪”。同时,高血糖会让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,为细菌繁殖提供“养料”,加速牙周炎的发展。

临床发现,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是常人的2 - 3倍,且牙周组织破坏更重度、牙齿松动进展更快。62岁的陈大叔有10年糖尿病史,血糖控制不佳(空腹血糖常超过8mmol/L),近一年来牙齿越来越松,吃米饭都觉得“费劲”。口腔科检查显示,他全口牙龈红肿、牙周袋深度超过5mm,牙槽骨广泛吸收。“糖尿病和牙周炎是‘双向影响’:糖尿病会加重牙周炎,而牙周炎反过来会让血糖更难控制。”王医生强调,若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齿松动,除了口腔治疗,必须先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(空腹血糖<7mmol/L),否则牙周治疗成效会大打折扣。

此外,糖尿病还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导致牙齿松动:一是引发牙槽骨骨质疏松,骨骼密度下降,牙齿“根基”变“脆”;二是导致根尖炎,细菌通过龋洞侵入牙根尖,引发炎症,牙齿会出现咬合痛和松动。这类患者需在控糖基础上,针对性进行牙周治疗或根管治疗。

信号3:根尖部位(牙根“发炎”):龋坏不补,牙齿可能“从根上松”

信号3:根尖部位(牙根“发炎”):龋坏不补,牙齿可能“从根上松”

“牙齿中间有‘牙髓腔’,里面是神经和血管,就像牙齿的‘营养输送管’。如果龋坏(蛀牙)没及时处理,细菌会一路‘攻破’牙釉质、牙本质,侵入牙髓腔,引发牙髓炎,若炎症继续向下蔓延,就会导致根尖周炎。”口腔科张医生解释,根尖周炎会让牙根尖周围的骨质被炎症破坏,形成“骨缺损区”,牙齿失去支撑,就会出现明显松动,还会伴随咬合疼痛、牙龈起脓包等症状。

25岁的小林就是典型实例:一颗蛀牙拖了半年没补,后来疼得睡不着,发现牙齿松动明显,拍片显示牙根尖有“暗影”(骨质破坏区)。“这种情况必须做根管治疗,清除感染的牙髓和根尖炎症组织,然后填充根管,才能保住牙齿。”张医生说,若根尖周炎拖延不治,可能导致牙槽骨重度破坏,更终不得不拔牙。此外,坏死性牙龈炎、颌骨骨髓炎等根尖周围组织的感染,也会引起牙齿松动,需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,必要时手术引流。

信号4:外力创伤(牙齿“受伤”):撞一下、咬硬物都可能让牙齿“松架”

信号4:外力创伤(牙齿“受伤”):撞一下、咬硬物都可能让牙齿“松架”

“牙齿虽然坚硬,但突然的外力撞击或长期咬硬物,可能让牙周膜‘撕裂’,导致牙齿松动。”口腔科急诊医生刘医生说,临床上常见的外力创伤包括:运动时摔倒磕到牙齿、吃东西时咬到石子或骨头、用牙开瓶盖等。“曾有个中学生打篮球时撞到门牙,当时牙齿轻微松动没在意,两周后发现牙齿越来越松,检查发现牙周膜出血、水肿,牙槽骨出现微小骨折,幸好及时做了夹板固定,3个月后牙齿才重新稳固。”

刘医生提醒,外力导致的牙齿松动分“即刻松动”和“延迟松动”:前者是受伤后立即出现,多因牙周膜急性损伤;后者可能在受伤后数天至数周出现,常伴随牙槽骨骨折或牙根折断。无论哪种情况,受伤后24小时内是黄金处理期,需立即就医,通过X线片判断是否有牙根折断,若只是牙周膜损伤,可采用树脂夹板或纤维夹板将松动牙与邻牙固定,让牙周膜修复;若牙根折断,可能需要根管治疗或拔牙。

长期咬硬物(如咬核桃、啃冰块)也会“慢性损伤”牙齿:反复的过大咬合力会让牙周膜长期处于“紧张状态”,导致牙槽骨吸收,牙齿逐渐松动。“就像反复弯折的铁丝会断裂,牙齿长期‘超负荷工作’,‘根基’自然会受损。”刘医生建议,避免用牙做“工具”,少吃实力强食物,保护牙齿免受外力伤害。

信号5:全身营养状况(“养料”不足):缺钙、缺维生素,牙齿“长不牢”

信号5:全身营养状况(“养料”不足):缺钙、缺维生素,牙齿“长不牢”

“牙齿和骨骼一样,需要充足的营养才能‘坚固’。”营养科李医生说,钙是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,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,维生素C促进牙龈胶原纤维合成,这些营养素缺乏,都会间接导致牙齿松动。

钙摄入不足会导致牙槽骨骨质疏松,牙齿“根基”变“软”;维生素D缺乏会让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,即使补钙也难以“沉积”到骨骼和牙齿中;维生素C缺乏会让牙龈变得脆弱、易出血,影响牙周组织健康。“临床上见过一些节食减肥的年轻人,因长期不吃乳制品、深绿蔬菜,出现牙龈出血、牙齿松动,检查发现血钙偏低、维生素C不足。”李医生建议,日常饮食要确保钙(每天800 - 1000mg,如牛奶、豆制品、深绿蔬菜)、维生素D(每天10μg,如鱼类、蛋黄、晒太阳15 - 20分钟)、维生素C(每天100mg,如柑橘、猕猴桃、青椒)的摄入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或复合维生素。

此外,长期吸烟、酗酒会影响口腔血循环和营养吸收,降低牙周组织抵抗力,加速牙齿松动。“吸烟会让牙龈血管收缩,减少氧气和营养供应,还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,让细菌更容易‘侵蚀’牙周组织。”口腔科医生强调,吸烟者的牙齿松动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,戒烟是保护牙齿的重要一步。

牙齿松动程度自测:3个等级帮你判断是否需要“紧急就医”

牙齿松动程度自测:3个等级帮你判断是否需要“紧急就医”

发现牙齿松动后别慌,先通过简单方法自测松动程度,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就医:

一度松动:用手指轻推牙齿,仅在颊舌方向(左右方向)晃动,松动幅度≤1mm,牙龈可能有轻微红肿、出血。这种情况多为早期牙周炎或轻度外力损伤,及时处理可逆转。

二度松动:牙齿在颊舌方向和近远中方向(前后方向)都有晃动,幅度1 - 2mm,可能伴随牙龈退缩、牙根暴露(牙齿看起来“变长”)、咬硬物时疼痛。此时牙周组织已有明显破坏,需尽快做牙周治疗,避免进展为重度松动。

三度松动:牙齿除了左右、前后晃动,还出现垂直方向(上下方向)松动,幅度>2mm,甚至轻轻一碰就“摇摇欲坠”,可能伴随剧烈疼痛、牙龈流脓。这种情况提示牙槽骨重度吸收或牙根折断,需立即就医,若牙齿无法保留,需及时拔除,避免感染扩散。

重点提示:无论哪种松动,都不要自行用“偏方”(如嚼花椒、涂牙膏)处理,这些方法不仅无效,还可能延误病情。尤其是伴随发热、面部肿胀、牙齿剧烈疼痛的情况,可能是感染扩散的信号,必须24小时内就诊。

不同原因导致的牙齿松动,这样治疗才能“固齿”

不同原因导致的牙齿松动,这样治疗才能“固齿”

牙齿松动的治疗需“对症下药”,根据不同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,才能让牙齿重新“站稳”:

牙周炎导致的松动:早期(一度松动)可通过牙周基础治疗(洗牙 + 龈下刮治 + 根面平整)清除牙结石和菌斑,控制炎症,促进牙周组织修复。中度松动(二度)需在基础治疗后,用牙周夹板(树脂或纤维夹板)将松动牙与邻牙固定,分散咬合力,让牙周膜“休养生息”,3 - 6个月后拆除夹板,多数牙齿可修复稳固。重度松动且牙槽骨吸收超过2/3的牙齿,若无法保留,需拔除后通过种植牙、活动假牙等方式修复。

糖尿病相关的松动:先通过饮食、运动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,再针对具体问题治疗:因牙周炎引起的,进行牙周刮治、根面平整;因根尖炎引起的,做根管治疗;因牙槽骨骨质疏松引起的,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,同时调整降糖方案。

根尖炎导致的松动:需做根管治疗:清除感染的牙髓组织,用药物冲洗根管,然后填充根管,消除根尖炎症。治疗后牙齿可能因失去牙髓营养供应而变脆,建议做嵌体或牙冠保护,避免咬硬物时折断。

外力创伤导致的松动:若无牙根折断,通过夹板固定2 - 4周,让牙周膜愈合;若牙根折断在根尖1/3处,可固定后观察;若折断位置靠近牙冠,可能需要根管治疗或拔牙。治疗后1个月、3个月需复查,检查牙齿稳固情况。

费用参考:牙周基础治疗(洗牙 + 刮治)约800 - 1500元/全口;牙周夹板约500 - 1000元/颗;根管治疗约1000 - 3000元/颗(前牙较便宜,后牙较贵);种植牙费用因材料、品牌差异较大,约8000 - 20000元/颗,具体以医院实际收费为准。

日常“养牙”指南:5个习惯让松动牙“扎根”更稳

日常“养牙”指南:5个习惯让松动牙“扎根”更稳

牙齿松动的治疗需要“医疗干预 + 日常养护”双管齐下,做好这5件事,能帮松动牙“巩固根基”:

学会正确刷牙:采用改良巴氏刷牙法:将牙刷毛与牙齿呈45°角,轻轻放在牙龈缘,小幅度震颤(幅度不超过1mm),每次刷2 - 3颗牙,来回5 - 10次,刷完牙齿外侧刷内侧,末尾刷咬合面。每天早晚各刷2分钟,配合牙线(每天至少用1次)、冲牙器(每周2 - 3次)清洁牙缝,避免食物残渣残留。牙膏选择含氟牙膏(氟能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)或添加硝酸钾的抗敏感牙膏(缓解牙根暴露引起的敏感)。

补充“固齿营养”:每天喝300ml牛奶(约含300mg钙),吃1把坚果(如 almonds,含钙和维生素E)、1份深绿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,含维生素K和钙)、1个柑橘类水果(补充维生素C)。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(如碳酸钙,每天500mg),同时每天晒太阳15 - 20分钟(裸露手臂或面部),促进维生素D合成,帮助钙吸收。

改掉“伤牙习惯”:不用牙开瓶盖、咬线轴、撕包装袋;少吃实力强食物(如冰块、硬糖、槟榔)、过甜食物(减少龋齿风险);避免单侧咀嚼(防止单侧牙齿过度受力);夜间磨牙者需戴咬合垫(由医生定制),减少牙齿磨损和松动。吸烟者必须戒烟,吸烟会导致牙龈血管收缩,影响牙周组织修复,还会让口气变差、牙渍沉积。

坚持牙龈按摩:每天早晚刷牙后,用干净的食指指腹蘸温盐水(一杯温水加半勺盐),轻轻按摩牙龈,顺时针画圈,每个区域按摩1分钟,促进牙龈血循环,增强局部抵抗力。注意动作要轻,避免用力按压导致牙龈损伤。

定期口腔检查:每6个月洗一次牙,同时做牙周检查,及时发现早期牙周炎(特别多早期牙周炎没有明显症状,只能通过检查发现)。若已出现牙齿松动,需每3个月复查一次,让医生评估牙周组织修复情况,调整治疗方案。

总结:牙齿松动不是“小事”,及时排查全身健康隐患

总结:牙齿松动不是“小事”,及时排查全身健康隐患

牙齿松动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呢?从牙周组织的“土壤流失”到内分泌系统的“血糖失控”,从根尖部位的“炎症侵袭”到全身营养的“养料不足”,牙齿松动可能是多个身体部位发出的“健康警报”。它不仅影响吃饭、说话,还可能关联牙周炎、糖尿病、骨质疏松等疾病,甚至影响全身健康。

如果你或家人出现牙齿松动,记住:别等牙齿掉了才就医!早期牙周炎通过基础治疗就能控制,二度松动通过夹板固定可能修复稳固,而拖延到三度松动,可能只能拔牙。建议先到正规口腔医院做详细检查(包括口腔CT、血糖检测等),明确松动原因,再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
牙齿是陪伴我们一生的“伙伴”,它们的稳固需要我们用心呵护。从今天开始,正确刷牙、补充营养、定期检查,别让牙齿松动成为“遗憾”。如果对牙齿松动的原因或治疗还有疑问,可以点击下方“在线询问”,让专精医生为你解答。

理性提醒:牙齿松动的治疗成效与病因、治疗时机密切相关,一定要先到正规医疗机构做口腔检查和全身评估,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案,切勿轻信“偏方”或非正规机构的宣传。

相关推荐

评价(已有0人点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