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龈癌作为口腔癌中常见的类型之一,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,特别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“上火”“牙龈炎”或“口腔溃疡”,从而导致许多患者延误了至佳治疗时机。事实上,牙龈癌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,5年生存率可高达80%以上,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不足30%(数据来源:国内癌症中 心2023年口腔癌临床统计报告)。那么,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关键就在于掌握其早期症状、了解高危因素,并学会与其他口腔疾病区分。本文将从早期症状自查、高危人群识别、科学诊断方法等方面,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上牙龈癌,同时强调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的重要性——毕竟,口腔健康无小事,任何细微的异常都不应被忽视。

一、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——从3大早期症状自查开始
牙龈癌的早期信号往往隐藏在日常口腔不适中,只要掌握以下3大核心症状,就能帮你快速“擦亮眼睛”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症状并非单独出现,可能会同时存在,一旦发现需高度警惕。
1. 牙龈异常溃疡:超过2周不愈合,边缘“硬、凸、不规则”是关键
普通口腔溃疡通常在1-2周内会自行愈合,且边缘较平整、质地柔软,疼痛明显。但牙龈癌引起的溃疡却大不相同:首先,持续时间超过2周仍无好转迹象,甚至逐渐扩大;其次,溃疡边缘会出现隆起、外翻,摸起来质地较硬,像“菜花样”或“火山口样”凹陷;末尾,这类溃疡疼痛不明显,尤其是早期可能仅有轻微异物感,这也是更容易被忽视的原因。临床实例显示,约60%的牙龈癌患者始发症状就是长期不愈的牙龈溃疡,比如55岁的王先生(化名)因右侧下牙龈溃疡3个月未愈,自行服用“降火”药物无效后就医,更终确诊为牙龈癌中期,追悔莫及。
2. 牙龈肿块与出血:微痛性肿块逐渐增大,触碰易出血需警惕
牙龈癌早期可能表现为牙龈上的小肿块,初期可能如米粒大小,微痛、质地较硬,用手指按压时不会明显缩小。随着病情发展,肿块会逐渐增大,甚至侵犯周围组织,导致牙龈表面破溃、出血。这种出血往往在刷牙、咀嚼硬物时出现,量不多但反复发生,且血颜色较鲜红。需要注意的是,普通牙龈炎也会出血,但通常伴随牙龈红肿、疼痛,而牙龈癌的出血多无明显疼痛,且肿块会持续存在并增大。曾有患者误将肿块当作“牙龈增生”,拖延半年后肿块已侵犯下颌骨,增加了治疗难度。
3. 牙齿松动与咬合异常:不明原因牙齿松动,咀嚼时“使不上劲”或疼痛
当牙龈癌侵犯到牙槽骨时,会破坏牙齿的支持结构,导致牙齿出现不明原因的松动,且多为单个或少数几颗牙齿,与牙周病导致的多颗牙齿松动不同。同时,患者可能会感觉咬合关系发生变化,比如“上下牙对不齐”“咬东西时某一侧使不上劲”,甚至在咀嚼时出现轻微疼痛或异物感。这是因为肿 瘤侵犯下颌骨或上颌骨后,改变了骨骼结构,影响了牙齿的稳定性。如果排除了牙周炎、外伤等常见原因,牙齿仍持续松动,务必及时排查牙龈癌。

二、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——了解这些高危因素,自查患病风险
除了症状自查,了解牙龈癌的高危因素也能帮你判断患病可能性。如果存在以下情况,属于牙龈癌高发人群,需更加警惕:
1. 长期口腔卫生差:牙菌斑、牙结石堆积,持续刺激牙龈
口腔卫生不佳是牙龈癌的重要诱因。长期不刷牙、不使用牙线,会导致牙菌斑、牙结石大量堆积,这些物质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持续刺激牙龈,引发慢性炎症,长期炎症可能导致黏膜细胞恶变。研究表明,口腔卫生差的人群患牙龈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.3倍(数据来源: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》2022年研究)。因此,每天早晚刷牙、饭后漱口、定期洗牙(每年1-2次)是预防牙龈癌的基础。
2. 不良生活习惯:吸烟、饮酒、嚼槟榔,“三重打击”风险更高
吸烟(包括电子烟)、饮酒和嚼槟榔是国内外公认的口腔癌高危因素,尤其嚼槟榔被海内外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(与烟草、石棉同级)。槟榔中的槟榔碱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,长期咀嚼会使黏膜反复受损、修复,增加癌变风险;吸烟会释放尼古丁、焦油等有害物质,直接损伤牙龈细胞;酒精则会刺激口腔黏膜,促进有害物质吸收。临床数据显示,同时有吸烟、饮酒、嚼槟榔习惯的人,患牙龈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5-20倍,且发病年龄会提前10-15年。
3. 慢性口腔疾病或异物刺激:残根、残冠、不合适假牙长期摩擦牙龈
口腔内的慢性刺激也是牙龈癌的诱因之一,比如龋齿未及时治疗形成的残根、残冠,其锐利边缘会反复摩擦牙龈黏膜;不合适的假牙(如活动假牙边缘过锐、固定假牙粘接不牢)也会长期刺激牙龈,导致黏膜反复损伤、增生,增加癌变风险。此外,口腔黏膜白斑、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,如果长期不治疗,也可能恶变为牙龈癌。因此,有口腔慢性疾病或佩戴假牙的人群,需定期检查口腔,及时处理尖锐异物。

三、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——出现异常后,这些检查能帮你确诊
如果通过症状和高危因素自查后怀疑可能患牙龈癌,需及时就医进行科学诊断。以下是常用的检查方法:
1. 口腔临床检查:医生视诊+触诊,初步判断病变性质
口腔科医生会首精良行口腔检查,通过视诊观察牙龈溃疡、肿块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、颜色,以及是否有出血、牙齿松动等情况;再通过触诊感受肿块的质地(硬/软)、活动度(是否固定)、有无压痛,同时检查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(牙龈癌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)。这一步能初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,为后续检查提供方向。
2. 影像学检查:X光、CT、MRI,明确肿 瘤侵犯范围
如果临床检查怀疑为牙龈癌,医生会安排影像学检查:X光片可初步判断牙槽骨是否被破坏;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肿 瘤大小、侵犯深度(是否侵犯下颌骨/上颌骨)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;MRI检查则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,可明确肿 瘤是否侵犯神经、血管等。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,比如是否需要切除部分骨骼。
3. 病理活检:“金标准”检查,确诊牙龈癌的仅此方法
病理活检是确诊牙龈癌的“金标准”,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,从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(如溃疡边缘、肿块部分),送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检查,观察细胞形态是否发生癌变。如果活检结果显示为癌细胞,即可确诊为牙龈癌。需要注意的是,活检是有创检查,但创伤小、安心性高,患者无需过度恐惧,只有明确诊断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。

四、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——别和这些口腔疾病混淆,学会正确区分
牙龈癌的早期症状与一些常见口腔疾病相似,容易被误诊。学会区分以下疾病,能避免延误治疗:
1. 与普通口腔溃疡的区别:看愈合时间和形态
普通口腔溃疡多由咬伤、上火、免疫力下降引起,直径一般小于5mm,边缘整齐、质地软,疼痛明显,1-2周内可自行愈合,且愈合后不留瘢痕;而牙龈癌溃疡直径常超过5mm,边缘隆起、质地硬,疼痛轻微或微痛,超过2周不愈合,愈合后可能留下不规则瘢痕。如果溃疡超过2周未愈,即使症状轻微也要警惕。
2. 与牙龈炎/牙周炎的区别:看是否有肿块和牙齿松动特点
牙龈炎/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出血、疼痛,刷牙时出血明显,常伴随口臭,重度时会出现多颗牙齿松动,但无牙龈肿块或长期不愈的溃疡;牙龈癌则以微痛性肿块、长期溃疡、单个牙齿松动为主要特点,出血多为触碰后少量出血,牙龈红肿不明显。通过是否有肿块和牙齿松动特点,可初步区分。
3. 与牙龈瘤的区别:看是否持续增大和复发倾向
牙龈瘤是良性肿 瘤,多由局部刺激(如牙结石、假牙)引起,表现为红色或粉红色肿块,质地较软,有蒂或无蒂,生长缓慢,一般不会侵犯骨骼和牙齿,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;而牙龈癌肿块质地硬、无蒂、生长较快,会侵犯骨骼导致牙齿松动,手术切除后若不完全易复发,且可能转移。

五、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——日常做好这些事,降低患病风险
预防胜于治疗,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牙龈癌发病风险:
1. 保持口腔卫生:每天刷牙+使用牙线,定期洗牙
坚持“早晚刷牙、饭后漱口”,使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与牙面呈45度角,轻柔刷洗),配合牙线清洁牙缝,定期(每年1-2次)到正规医院洗牙,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,减少牙龈刺激。
2. 改变不良习惯:戒烟限酒,坚决戒槟榔
吸烟、饮酒、嚼槟榔是牙龈癌的主要诱因,尤其是槟榔,即使偶尔嚼食也会增加风险。建议完全戒除槟榔,减少吸烟和饮酒量,降低口腔黏膜损伤。
3. 及时处理口腔问题:修复残根残冠,更换不合适假牙
如果有龋齿,及时补牙;形成残根、残冠后,若无法保留需及时拔除;佩戴假牙的人群,若假牙边缘锐利、佩戴不适,及时到口腔科调整或更换,避免长期刺激牙龈。
4. 定期口腔检查:高危人群半年一次,普通人每年一次
建议普通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,而有嚼槟榔、长期吸烟饮酒、口腔黏膜白斑等高危因素的人群,每半年检查一次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
六、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——总结:出现这些情况,立即就医别拖延!
通过以上内容,相信你已经了解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牙龈癌?简单来说,只要出现“2周以上不愈合的牙龈溃疡”“微痛性牙龈肿块且逐渐增大”“不明原因的单颗牙齿松动”这三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,同时结合是否有吸烟、嚼槟榔等高危因素,就需要高度警惕牙龈癌的可能。
牙龈癌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延误治疗。早期牙龈癌通过手术切除,治愈率可达80%以上,且能较大程度保留口腔功能;而晚期牙龈癌不仅需要切除部分颌骨、牙齿,还可能需要放化疗,治愈率大幅下降,且影响生活质量。因此,一旦发现异常,别抱有“再等等看”“可能只是上火”的侥幸心理,及时到正规医院口腔科或口腔颌面外科就诊,通过临床检查、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,早治疗才能早修复。
如果你目前正被牙龈溃疡、肿块或牙齿松动困扰,无法判断是否为牙龈癌,可点击下方“在线询问”,获取专精口腔医生的一对一解答;也可直接到院进行口腔检查,让专精医生帮你排除风险。记住: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线,重视每一个细微的异常,才能守护好你的口腔健康!

评价(已有0人点评)